智能·要闻

智能·要闻

首页 > 智能·要闻

公益实践 燕理在行动 | 智能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——青银互助帮扶计划(三)

来源:

点击量:

在国家“三下乡”活动实施背景下,社会实践成为青年学子服务基层、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。2025年暑期,燕京理工学院智能工程学院“智汇青春”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,携手皓月园党群服务中心开展“筑梦三河 - 青银连心AI助老暑期实践行”,以科技赋能公益,用青春服务基层。近日,实践活动进入第二阶段,团队在社区会议室召开AI科普复盘优化会,总结经验、凝聚共识,为后续服务注入新动能。

01政策引领:“三下乡”架起青春与基层的桥梁

“三下乡”活动是国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、助力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,为青年学生搭建了投身实践、增长才干的广阔平台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,坚定前进信心,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” 。燕京理工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实践团以“AI助老”为切入点,正是将青春力量融入国家需求,用科技服务回应基层期待,让“三下乡”成为践行青春担当的生动课堂。 

02复盘研讨:从实践中汲取成长养分

社区会议室里,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王珊、袁文佳围坐一堂,开启一场关于“AI助老”的深度复盘。墙上悬挂的实践横幅,既是行动见证,更是责任提醒。

“李大爷用智能音箱总喊不对指令,方言识别得优化!”“王阿姨想学AI拍照发朋友圈,步骤得更简单!”学生们上台分享时,带着基层实践的温度,把服务中遇到的“小难题”转化为优化的“突破口” 。王珊老师认真倾听,及时点播:“咱搞AI助老,不是秀技术,是要让老人真能‘玩转’科技,享便利!” 袁文佳老师翻开调研数据,指着“希望多教生活场景应用”的反馈说:“得把‘高大上’的AI,变成老人买菜、就医能用的‘生活助手’,这才是科普的意义!”

这场复盘会,是实践经验的“收纳箱”,更是服务升级的“推进器”。学生们从“埋头干”到“抬头想”,在老师引导下梳理流程、优化内容,让AI科普更贴民心、更接地气。 

03青银互助:以科技温度暖基层人心

“青银连心”,连接的是代际,温暖的是人心。实践团依托皓月园党群服务中心,深入居民需求调研,发现老年群体对智能技术“又好奇又犯难”——想跟上数字时代,却被复杂操作拦住脚步。于是,“AI助老科普”成为实践关键词,从智能设备基础操作,到AI反诈、生活助手应用,团队试图用年轻人的耐心,帮老人跨越“数字鸿沟”。

复盘会上,“青银互助帮扶计划”逐渐清晰:定制“大字版 + 方言适配”AI手册,让教程“看得懂、听得清”;开展“AI生活场景体验日”,模拟买菜、就医、娱乐场景,教老人“用得上”;组建“长期帮扶小分队”,每周定点答疑、上门指导,让服务“不断档” 。这些从实践中生长出的方案,既呼应国家“智慧助老”政策,又精准对接基层需求,让科技红利真正普惠老人。

04青春担当:以实践厚植家国情怀

对于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生而言,“三下乡”是课堂的延伸,更是成长的试炼场。从最初设计科普内容时的“想当然”,到深入社区发现老人“学不会、记不住”的痛点,他们学会了“蹲下来听需求,沉下心做服务”。王珊老师在总结时说:“咱们带着技术下乡,更要带着情怀服务。‘三下乡’不是走过场,是让你们懂基层、爱基层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!”

学生们深受触动,成员小李说:“以前觉得AI离老人远,现在发现,只要我们多些耐心,科技就能成为他们的‘生活拐杖’!” 这种认知转变,正是“三下乡”的价值——让青年触摸基层真实脉搏,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紧相连。

05未来展望:以行动续写公益新篇

复盘优化会后,实践团锚定下一阶段目标:深化“AI助老”服务场景,让科普更精准;拓展“青银互助”外延,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基层服务;打造“科技 + 公益”长效机制,让实践成果持续惠及社区。正如袁文佳老师所说:“‘三下乡’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希望你们把这份热忱延续下去,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中闪光!”

从国家战略到基层实践,从科技赋能到人文关怀,燕京理工学院智能工程学院“智汇青春”实践团以“AI助老”为笔,书写着“三下乡”的青春答卷。他们用行动诠释:新时代青年,既能在实验室钻研技术,更能在基层一线传递温度;既能呼应国家政策号召,更能以青春微光点亮基层生活。

期待这支实践团在后续征程中,继续以科技为翼、以公益为心,让“青银互助”结出更多硕果,让“三下乡”的青春故事,成为基层治理与青年成长双向赋能的生动范本,为国家“乡村振兴”与“智慧助老”事业,贡献更多燕理力量!